陳列館展廳里的偉人雕像。
  通訊員 馬寧 攝
  本報記者 楊柳青 李勇
  一座什麼樣的展館,才與湖南黨史地位相配?一座什麼樣的展館,才能展現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、建設和改革的90餘年輝煌歷程?
  從2011年夏天,長沙市雷鋒鎮雷高路邊一塊空地上鏟下的第一杴土;到2014年秋天,一座外形大氣、內容豐富的展館呈現在世人面前,湖南這個黨史資源大省,終於有了自己的黨史陳列館。
  9月29日,湖南黨史陳列館開館前夕,記者再次來到這裡,探尋它背後的故事。
  醞釀30餘年,黨史大省湖南有了自己的黨史陳列館
  湖南是黨史資源大省。90多年來,三湘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、改天換地的建設和波瀾壯闊的改革,誕生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及劉少奇、任弼時、彭德懷、賀龍等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、政治家、軍事家,黨史資源非常豐富。
  上世紀80年代初,為了搶救性徵集黨史資料,全國首次有組織自上而下開展了黨史資料徵集工作,湖南也於1981年成立了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(現黨史研究室前身)。隨著對湖南黨史資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,80年代中期,湖南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首次提出“修建一個和湖南黨史地位相符合的湖南革命博物館”。
  這個博物館建在哪?“當年想建在位於長沙市清水塘的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所在地。”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志初介紹,一是因為它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省級組織所在地,二是當年在舊址的基礎上已經修建了陳列館,基礎設施比較完善。
  “當年,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已經為博物館題寫好了館名。”張志初向記者透露。但遺憾的是,因為種種原因,建設革命博物館的計劃被耽擱了下來。而由胡耀邦親筆題寫的館名的原物至今還保存在長沙市博物館內。
  80年代末,湖南黨史人又一次提出了建館的建議,但還是擱淺了,這一擱淺又是20年。直至2010年,中共中央下發《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》,並召開了全國黨史工作會議。“這個時候,黨史人感覺黨史工作的又一個春天來了。”張志初笑著說。
  同年,湖南召開全省黨史工作會議,並出台了《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。省委常委會確定建設一個集資料徵集、保管、展示、利用於一體的黨史陳列館。經過勘察選址,陳列館最終落戶長沙市高新區雷鋒鎮,與雷鋒紀念館毗鄰而建。
  在湖南黨史陳列館建設過程中,省領導高度重視,多次來到項目建設現場指導、調研,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。
  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,陳列館濃縮了三湘兒女在黨領導下的奮鬥歷程
  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,歷經3年多建設,湖南黨史陳列館已經呈現在大家面前。
  黨史陳列館的外形簡約大氣——莊重的長方體建築,頗具歷史感的灰白色外牆,鮮明的紅色飾板,金黃耀眼的黨徽高懸於正門之上。
  陳列館東西窄、南北寬,為四層的長方體建築。記者註意到,建築的2、3層明顯往外延伸。張志初介紹,設計的時候將中間兩層往外延伸了4米,象徵黨的事業蓬勃發展。
  站在陳列館大門前,長60米,高2.7米,主題為“錦繡瀟湘”的浮雕群引人註目。沿7級臺階拾級而上,走進展廳,首先看到的是名為“瀟湘魂”的毛澤東、劉少奇、任弼時大型偉人半身雕塑,三位偉人親切、偉岸的形象近在眼前。雕像高4.8米,寬16米,由湘籍著名雕塑家雷宜鋅歷時1個多月創作完成。“雕塑刻畫的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‘五大書記’中三位湖南人,這也體現了湖南黨史在中共黨史上的重要地位。”張志初介紹。
  偉人雕塑後是展廳背景牆,右上方紅字寫著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——中國共產黨湖南歷史陳列”兩行字,據介紹,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是黨史陳列館的主題,採用毛主席手跡複製而成。背景牆左上方高掛著金黃色的黨徽,與前方的偉人雕塑交相輝映,令人肅然起敬。
  陳列館主題設定頗費了一番周折。張志初告訴記者,經過討論的陳列館主題先後有“旗幟”、“豐碑”、“三湘黨旗紅”等十幾個,但這些主題的湖南特色不明顯。張志初回憶,在反覆修改主題文稿的時候,他們想到了毛主席《七律·到韶山》中“敢教日月換新天”這句詩。這句詩不僅氣勢磅礴,還濃縮了數十年來三湘兒女在黨領導下艱苦奮鬥的偉大歷程,更彰顯著湖南精神的偉大力量。最終,這個主題獲一致同意。
  記者瞭解到,陳展共分成四個部分,前三部分按照歷史發展脈絡,分別以“開闢新天地”、“描繪新畫捲”、“譜寫新篇章”為題,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、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湖南的生動實踐。第四部分“三湘群英譜”為專題展,主要介紹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湘籍和長期在湘工作的著名黨史人物。
  2400餘張圖片、380餘件實物、13處場景……每一件背後都有動人故事
  2400餘張圖片、380餘件實物、13處場景……徜徉在陳列館,湖南黨史的脈絡和細節清晰而生動。
  張志初告訴記者,從2013年開始,他們通過發動黨史系統徵集、在湖南日報刊載徵集啟事、走訪湖南老一輩革命家親屬等多種形式,徵集到了數百件文物,而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。
  任弼時同志的23件珍貴文物首次在這裡展出,它們是由任弼時同志的親屬捐獻,包括任弼時同志用過的刮鬍刀、給孩子們買的玩具等。其中一個兩側已經破損不堪的皮箱吸引了我們的註意。湖南黨史陳列館副館長馬寧給我們講述了這個皮箱背後的故事——
  這個皮箱曾跟隨任弼時同志夫婦經歷過長征,裝過密電碼。當年,任弼時同志夫人陳琮英帶著這個皮箱翻越大山時掉了隊。“夫人丟了還能找得回,箱子丟了就完了,那裡面裝有跟中央聯絡的密電碼。”任弼時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,立刻掉頭尋找,最終找到了陳琮英和這個重要的箱子。
  “為了這面標語牆,我們可費了大力氣。”在“開闢新天地”展廳內,馬寧指著一面印有“沒收土豪家裡谷米油鹽給貧苦工農”的標語牆感慨不已。標語牆長5.6米,高0.9米,是紅軍當年在炎陵活動時留下的歷史印記,由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捐贈。馬寧回憶:黨史陳列館館長等人去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搬運時,請了一個中隊的武警戰士幫忙,才把標語牆從博物館4樓庫房內搬下來。十幾個戰士小心翼翼地搬,4層樓走了4個多小時。為了把標語牆完好無損地運回長沙,他們對標語牆進行了5層包裝。
  抗日戰爭時期,抗敵演劇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宣傳隊伍。其中,演劇六隊長期活躍在湖南,激起了湖南軍民同仇敵愾的抗戰熱情。當聽說到即將成立的湖南黨史陳列館正在徵集文物時,年過九旬的女隊員宋華想起了保存多年的演劇六隊公章。雖有萬分不舍,但她還是決定捐出這件寶貴的文物。得知這一消息,原演劇六隊隊員的後代和親屬,紛紛趕到宋華家,用這枚公章,在各自的紙張上,蓋下了300多個“演劇六隊”的印記作為留念。
  還有湖南革命民眾敬贈北伐軍紀念章、紅軍行軍時使用過的醫葯盒、首個編印成冊的縣級政權的《共產黨組織根本原則》……這些大大小小的文物,使湖南黨史變得鮮活起來。
  “這是一部‘走著讀’的湖南黨史。”張志初說,湖南黨史陳列館的開館,標志著湖南由黨史大省向黨史強省建設邁出重要一步。開館後,將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,努力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基地,堅定全省廣大幹部群眾一心一意跟黨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,努力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。  (原標題:湖南黨史陳列館背後的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7guaq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